永續水管理與AWS認證全攻略:企業導入Water Stewardship的第一步

水,是地球最寶貴、卻最被忽視的資源之一。當我們談到 “water stewardship ”,其實就是在探討「水資源管理」或「水責任治理」的概念與落地方式。在這篇文章,我們會從國際標準著手、再聚焦台灣與產業實踐,拆解水責任治理(water stewardship)在企業與區域層面的價值與挑戰,並提供一張比較表讓你更清晰掌握概念異同。


什麼是 water stewardship「水責任治理/水資源管理」?

從國際視野來看,“Water Stewardship” 意指:由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、針對特定場址與流域進行水資源管理 的過程,目的是在社會公平、環境可持續與經濟有益三大維度取得平衡

這不只是單一組織「節水」或「污水處理」的技術方案,而是一種系統性、場域導向 (site-based) 與流域連結 (watershed-based) 的治理思維

AWS:國際可持續水管理的標竿

在眾多 water stewardship 標準中,Alliance for Water Stewardship(AWS) 是最具代表性之一。AWS 成立於 2008 年,目標在於建立一套國際通用、具可信度的 可持續水管理標準 (AWS Standard)。其核心精神如下:

  1. 利害關係人參與 (inclusive stakeholder engagement):不只是公司內部,還要有地方社區、政府、 NGO 等共同參與決策。
  2. 場址 + 流域雙層行動 (site + catchment actions):不僅在工廠內做改善,也要關注整個流域的用水、質水、枯水期風險等議題。
  3. 持續改善 (continual improvement):不是簽張證書就結束,而是永續向前。
  4. 三大收益並重 (social, environmental, economic):確保水資源治理既有環境益處、也有社會公平,還能兼顧經濟可行性。

AWS 將水資源管理定義為:「對水的利用方式持續改善,減少對自身與價值鏈運營造成風險,並在場址與集水區層面落實行動」

透過 AWS 認證的組織,能向外界展示其水管理績效與透明性。許多國際企業、機構都加入 AWS 成為會員,並參與其治理架構。


為什麼要關注 Water Stewardship?

為什麼公司或政府要投入這種跨界治理,而不只是做節水、抽水、蓄水池就好?原因如下:

  • 水風險上升:氣候變遷、降雨不確定性、水資源區域分布不均,導致枯水期、洪水、地下水枯竭、水權爭奪等風險加劇。
  • 利益相關者要求:消費者、投資者、NGO 對企業 ESG 表現越來越敏感,水足跡與水責任成為關鍵指標。
  • 流域環境健康:企業若只在自己基地節水,卻不顧整個流域可能造成更大負荷或污染,那就不是永續。
  • 商業競爭優勢:通過 AWS 認證或展現水責任成就,有利於品牌差異化、供應鏈談判、合規風險降低。

台灣的 Water Stewardship 實踐樣板:以台積電(TSMC)為例

在臺灣,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莫過於 台積電 (TSMC)。他們是全球第一家獲得 AWS 白金級 (Platinum) 認證的半導體公司,也積極將 AWS 標準擴展到台南、台中、與新竹廠區。

以下簡要整理 TSMC 在 AWS 實踐上的幾個重點:

項目TSMC 在 AWS 實踐的重點 / 成效
認證涵蓋範圍台南、台中、 新竹等多個廠區獲得 AWS 白金級認證
節水與回收對工廠排放水進行分類處理與回收,使用再生水量不斷提高
污染治理與流域環境共生,例如降低排水中銅離子濃度超過 70%
生態修復在廠區周邊建立螢火蟲棲地與植樹計畫,促進生態復育
利害關係人參與在 AWS 認證過程中,TSMC 需與地方政府、社區、環保機構互動、公開資訊

例如,2022 年 TSMC 台南廠在 AWS 再認證中獲得 123 分,無主要不符合項 (major non-conformities),而被評定為白金級 (Platinum) 標準。此外,TSMC 對排放中的銅濃度控制也從 0.34 ppm 降至低於 0.1 ppm,下降逾 70%。這樣不只是讓工廠內部「乾淨」起來,也對當地河川、水質環境帶來正面效益。

在乾旱威脅嚴峻時期(如 2021 年),TSMC 也與新竹科學園區合作導入代用水與再利用機制,每天節水量達 7,435.8 噸,相當於 23,457 人的日常用水。

這些具體作為,正是 Water Stewardship 不只在理論上有價值,而能落地、能產生社會與環境影響的體現。


Water Stewardship 與相關詞彙的比較與釐清

為了避免混淆,以下將 “water stewardship” 與其他常見相關詞彙做一比較,用中文對照與內涵說明:

英文詞彙中文對譯重點差異 / 補充說明
Water Stewardship水責任治理 / 水資源管理著重利害關係人參與、流域視角、可持續性、系統治理
Water Management水管理 / 用水管理比較技術與日常操作為主,可能侷限在設施內部或公司範圍
Water Efficiency水效率 / 用水效率著重「少用水」與「單位產品用水比」的提升,是水治理的一環
Water Footprint水足跡計算某產品/組織全生命週期中的水用量與水消耗、污染量
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(IWRM)綜合水資源管理類似 governance 類型的理念,強調跨部門、跨利益整合的治理方式
Sustainable Water Management永續水管理與 water stewardship 緊密,但可能較不強調利害關係人參與與場域方法

從上表可以看出,“water stewardship” 必須兼顧「治理 / 責任 / 資源」等多重意涵,才能貼近其國際原意。


怎麼在台灣或企業內部推動 Water Stewardship?

要把 Water Stewardship 從理念轉為具體策略,這裡提供一些建議步驟與思路:

1. 進行水風險評估(Water Risk Assessment)

  • 辨識場址與流域中的水壓力點:補水來源、水質、水權、水需求、枯水風險、污染源等
  • 建立水收支平衡 (water balance) 模型
  • 利用情境分析 (scenario analysis) 模擬未來乾旱、降雨變異等風險

2. 與利害關係人建立對話平台

  • 地方居民、農業、水利機構、NGO、政府部門等
  • 召開公聽會、資訊揭露、共同參與決策
  • 透過共識機制釐清期待與界域責任

3. 設定水治理目標與路徑

  • 量化指標:節水率、再生水比率、水污染指標 (如銅、TMAH 等)
  • 分階段目標:短中長期策略
  • 將目標與企業營運、供應鏈管理結合

4. 推動場址與流域行動

  • 工廠端:節水技術、回收系統、水質淨化、管線漏損管理
  • 流域端:合作廠、地方水利工程、生態修復、污染源控制
  • 協同機制:如集水區治理基金、跨域協議等

5. 監測、驗證與報告

  • 建置水監測與水質監測系統
  • 定期第三方稽核或認證(如 AWS 認證)
  • 透明化公開報告:讓外界看到企業或區域治理績效

6. 持續改善與迭代

  • 對照目標與實際差距,調整策略
  • 引入創新技術(如 AI 預測水需求、智慧水網)
  • 擴大影響力:將經驗複製到其他場址或流域

水責任治理的挑戰與關鍵注意事項

即便 Water Stewardship 是個有潛力的架構,實踐上仍有不少挑戰:

  • 跨域協調難度高:流域治理涉及多個利益團體,溝通爭端常見。
  • 資料與監測門檻高:需要建立精準水量、水質、排放、回收率等資料系統。
  • 成本與投資回收期:水治理設施可能初期成本高,回報期較長。
  • 法規與政策適配性:有些法規或水權制度可能不易與新的治理模式接軌。
  • 利益分配與公平性:如何在地方社區與企業之間分配成本與收益,必須小心設計。

但這些挑戰也是機會:越早佈局、越能在水資源競爭中展現領先優勢。


結語:Water Stewardship 的真正價值,在於將國際標準轉化為企業可行的永續實踐。

如果你在找一個具備 國際標準 + 在地可操作性 + 社會環境雙重價值 的水治理框架,「water stewardship(中文可稱水責任治理、水資源治理或水資源管理責任)」就是一條非常值得探索的路徑。AWS 標準提供了一個相對成熟、被國際認可的框架,而台積電在台灣的落地實踐,正是這條路徑在科技產業的成功範本。

💧匯續永續如何協助企業導入 Water Stewardship?

匯續永續以多年輔導 ESG、GRI、IFRS S1/S2、ISO 14064 與 TCFD/TNFD 的經驗,能夠協助企業從「水風險評估」到「AWS認證」建立完整路徑,讓水資源管理不只是環安課的工作,而是企業永續策略的核心。

我們的協助方向包含:

  1. 水資源現況盤點與風險評估:協助企業建立水足跡與用水盤查制度,分析廠區及供應鏈的水風險熱點。
  2. 導入 AWS 標準流程:依據 Alliance for Water Stewardship 國際規範,協助企業進行五大步驟(承諾、評估、計劃、實施、溝通與改進),打造可驗證的水管理體系。
  3. 利害關係人溝通機制:輔導企業建立與社區、政府、NGO的對話管道,強化外部信任與透明度。
  4. 永續揭露與報告撰寫:整合 GRI 303(水與排放)與 IFRS S2 的揭露要求,協助企業在永續報告書與氣候揭露中具體呈現水資源治理績效。
  5. 教育訓練與內部文化轉化:針對管理階層與員工舉辦水資源治理課程,讓水成為全員共識的永續關鍵議題。

透過匯續的專業輔導與策略導入,企業不僅能符合國際標準,更能在競爭激烈的供應鏈中展現「對水負責」的永續品牌力,從節水管理到生態共好,實現真正的 永續水管理(Sustainable Water Stewardship)


💬 Water Stewardship 中文常見問答(FAQ)

1️⃣ 什麼是 Water Stewardship 中文意思?

「Water Stewardship」中文通常譯為「水責任治理」或「水資源管理責任」。它不只是節水或污染控制,而是一種強調 利害關係人參與、流域共治與永續利用 的水資源治理框架,核心精神是「對水負責」。


2️⃣ AWS 是什麼?與 Water Stewardship 有什麼關聯?

AWS 全名為 Alliance for Water Stewardship(國際可持續水管理聯盟),成立於 2008 年。該組織制定的 AWS Standard(水資源管理標準) 是全球首個針對水資源可持續性評估的國際標準,推動企業在場址與流域層面實現永續水管理。


3️⃣ AWS 標準的主要目標是什麼?

AWS 標準的宗旨是:

「促進社會公平、環境永續與經濟有益的用水行動。」
也就是說,企業在導入 AWS 時,不僅要提升水效率,還要確保社區用水公平、維護生態系統健康,並兼顧營運可持續性。


4️⃣ Water Stewardship 與一般「水管理」有何不同?

「水管理」多聚焦在內部操作(例如節水、廢水處理),而「Water Stewardship」更強調 系統性、協作性與透明性。它要求企業考量整個流域,與政府、社區、供應鏈共同治理,形成正向影響力。


5️⃣ 台灣有哪些企業已導入 AWS 水資源管理標準?

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是 台積電(TSMC),為全球第一家獲得 AWS 白金級認證 的半導體企業。台積電已將 AWS 標準導入台南、台中與新竹廠區,建立節水、再利用及流域生態共榮的完整體系。


6️⃣ 導入 Water Stewardship 對企業有哪些好處?

企業導入 Water Stewardship 可帶來多重效益:

  • 降低水資源風險與營運中斷風險
  • 提升 ESG 評等與投資人信任
  • 強化品牌形象與國際競爭力
  • 達成供應鏈永續要求(如 Apple、Intel、TSMC 等)
  • 建立透明的水資源揭露與管理制度

7️⃣ 導入 AWS 認證的流程需要多久?

通常依企業規模與水管理成熟度而定,平均需 6 個月至 1 年。過程包含五大步驟:

  1. 承諾(Commit)
  2. 評估(Gather & Understand)
  3. 計畫(Plan)
  4. 實施(Implement)
  5. 溝通與改進(Evaluate & Communicate)
    匯續永續可協助企業逐步完成上述流程,確保符合 AWS 國際標準。

8️⃣ Water Stewardship 中文可對應哪些國際永續框架?

Water Stewardship 與多項國際揭露框架相容,包括:

  • GRI 303:水與排放
  • IFRS S2:氣候相關揭露
  • TCFD / TNFD:風險與自然資本揭露
  • ISO 14046:水足跡評估
    這些標準可整合於同一套永續策略,建立完整水資源揭露機制。

9️⃣ 匯續永續如何協助企業導入 AWS 或水資源管理?

匯續永續股份有限公司能提供:

  • 水風險與水足跡盤點
  • AWS 導入輔導與認證規劃
  • 利害關係人溝通與培訓
  • 水資源永續揭露(整合 GRI 303、IFRS S2)
  • 教育訓練與內部文化轉型
    協助企業從評估到認證一次到位,打造永續競爭力。

🔟 Water Stewardship 為什麼是未來 ESG 的核心議題?

水是氣候變遷最直接的影響媒介。缺水、洪水、水權爭議將直接影響供應鏈與營運。未來投資人與監管機構會更加重視水相關揭露,因此 Water Stewardship 不只是環保議題,而是企業韌性與長期價值的關鍵指標

分享:

讓匯續支持你的永續,立即預約諮詢

Sustainable ‧ Supportive ‧ Service

聯絡匯續

信箱:Sss.info@sustainprox.com

  • 《台南總部》

  • (06) 267-9268
    (06) 267-9268
  • 700015 台南市中西區民生路一段62號9樓
  • 《台中行動辦公室》

  • 請洽:鄭苑伶 開發總監
  • 0988-198-769
    0988-198-769
  • 《官方LINE@服務零距離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