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環境部強化製造業減碳政策,要求碳排放超過一萬噸的企業進行盤查。中小企業面臨挑戰,需簡化碳評估並利用節能措施以降低成本。完成碳盤查可提升企業形象、獲得更佳融資條件及應對未來碳市場變化。
環境部將於2026年擴大強制碳盤查範圍,涵蓋運輸業、醫療機構等491家業者,並強調簡化查報程序,無需查驗和徵收碳費。然而,業者對新規的模糊性和執行困難表示擔憂,特別是運輸業與醫療機構的特定需求。
上週舉行的免費碳盤查講座成功圓滿,針對百貨公司及連鎖業者提供了碳盤查指引與減碳策略。環境部擴大了碳排放監管範圍,各企業需建立全面盤查系統,確保數據有效記錄與追蹤,提升減碳競爭力。
2024年全球選舉年,超過62個國家進行選舉,ESG議題成為焦點。儘管面臨挑戰,前GRI執行長Tim Mohin仍對永續發展抱持希望。他提到,未來的氣候行動將不斷推進,各國將加強ESG相關政策,特別是2025年將有多項新規實施。
環境部宣布,我國2030年的減碳目標將提升至28±2%,並擴大碳盤查企業名單,新增約500家企業需在2025年完成內部碳盤查。碳盤查對象包括排放量達5千公噸CO2e的企業,如大型商場及超商。超商如全家和7-ELEVEN 正採取措施進行溫室氣體盤查及能源管理,並承諾遵循土地使用規範,以改善環境管理策略。整體來看,企業在減碳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努力持續推進,貫徹國家的淨零轉型政策。
台灣正式步入碳有價時代,環保部已確定碳費率,於明年1月1日起生效。一般費率為300元/公噸CO2e,優惠費率A和B分別為50元和100元。主攻對象為碳排放達2.5萬公噸的電力與製造業,約500家公司受影響。儘管碳費被質疑會造成綠色通膨,但分析指出影響有限。企業被鼓勵申請減量計畫以降低成本。隨著碳費逐漸提高,積極應對轉型措施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