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9 月底,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因颱風豪雨引發堰塞湖溢流,洪水傾瀉而下、泥石俱下,短短數小時吞噬整個光復鄉區域,造成 19 人罹難、157人受傷與5人失聯。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,讓人再次警覺:氣候變遷正在把極端天氣變成日常,而我們的城市韌性,還來不及長大。
花蓮的這一場悲劇,不只是地方災難,更是全台在面對極端氣候時的縮影。當「綠色城市」、「永續城市」與「氣候適應」成為全球共識,我們更應從這次事件中,看見城市治理與生態規劃的漏洞。

目錄
Toggle災害現場背後的氣候現實
此次花蓮事件的起點,來自7/21輕颱薇帕外圍環流帶來的豪雨,使得馬太鞍溪上游山壁鬆動,發生了大規模走山,崩塌深度超過400公尺,堆積的土石形成了堰塞湖,湖面高達17.3公頃,壩體綿延2公里,高度約200公尺。在8月的中颱楊柳過境後,湖面面積暴增到59.7公頃,已是最初規模的三倍大!9/23日下午兩點,堰塞湖在沒有完善排洪、監控與緊急通報機制的情況下,終於承受不住巨大水量的壓力,開始溢流,短短數小時內洪流沖破堰塞湖,重創下游村落,成了光復鄉居民悲痛地開始。

這不是第一次台灣面臨「極端天氣 + 脆弱地形」的雙重衝擊。過去十年,我們已看見從八八風災到南投地滑、台東暴潮的連鎖警訊。
這說明,災害不再只是天災,跟人為系統沒有及時完善轉型也有相關。
從永續城市視角檢視問題根源
若以永續城市(Sustainable City)和生態城市(Eco-city)的視角來看,這次災害揭露出幾個關鍵問題:
1. 水文監測與生態系統斷裂
堰塞湖溢流反映出上游水文監控、預警系統不夠完善。若缺乏即時數據回報與流域管理,一場突發豪雨就能釀成毀滅性結果。
2. 生態緩衝與綠地定義未被落實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對綠地定義(Green space)的描述,綠地應具備「生態、景觀、防災」多重功能。花蓮許多河岸區與山坡地被開發為住宅或農地,綠地緩衝帶被削弱,導致天然滯洪機制失效。
3. 空間規劃與都市邊界問題
花蓮的都市擴張並未充分考慮「氣候風險地圖」與「土地敏感度」。永續城市應以生態城市規劃原則為核心:依地形設計、尊重水文、控制開發密度。
4. 防災治理與社會韌性不足
災害當下,不少居民表示警報太晚、撤離困難、避難所資訊不足。這顯示防災體系仍以事件處理為主,而非長期培養社會韌性(social resilience)。
打造「綠色城市」的策略:減災,不只是補救
要避免下一次花蓮式災難,必須從「永續城市」的結構設計重新出發。以下是幾項具體方向:
推動面向 | 實踐措施 | 預期效果 |
---|---|---|
生態城市規劃原則 | 建立完整水文資料庫,導入「生態河川管理」與滯洪系統 | 減緩洪峰衝擊,保育棲地 |
綠地緩衝設計 | 河岸、公園、社區綠帶與濕地整合成綠色基盤 | 提升城市透水性與生物多樣性 |
氣候風險治理 | 設置地方氣候中心、建立早期預警系統與智慧災防平台 | 提升預測與防災反應能力 |
社區韌性建設 | 社區共創演練、防災教育、志工培訓 | 強化地方自救與共助能力 |
這些措施正是聯合國 SDGs 永續城市(目標 11) 的核心精神:讓城市與社區具備包容、安全、韌性與永續特質。
從花蓮出發:台灣的城市韌性應該更快成熟
根據花蓮縣政府永續策略藍圖,縣府正推動「低碳家園」、「永續旅遊」與「森川里海」等計畫,目標在於減碳與綠化發展。然而,這次事件凸顯出:
硬體綠化的速度,追不上氣候風險升級的速度。
台灣未來若要真正實現綠色城市轉型,應該做到三件事:
- 把氣候韌性納入城市設計法規,例如在都市計畫中明定綠地比例與防災空間配置;
- 建立氣候風險預警系統,整合水利、交通、消防與民防資料庫;
- 推動跨部門合作與公民參與,讓民間、學界與政府共同推動長期監測與行動。
危機轉為轉機:災後重建的永續契機
這場災害雖造成重創,但也為花蓮開啟一個契機:
從「災後重建」進化為「永續重構」。
重建不該只是回到過去的樣貌,而應是一次「升級」的過程:
- 將被破壞的地區重新規劃為具備滯洪、綠能、低碳的示範社區;
- 在學校與社區推動「氣候適應教育」與環境防災意識;
- 鼓勵企業參與災區的 ESG 支援與資源協力,從救援變為韌性夥伴。
這樣的方向,才能讓花蓮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永續韌性示範城市。
讓災害成為永續的催化劑,而非代價
花蓮的事件,是痛苦的警鐘,也是重要的轉捩點。
面對極端氣候加劇、山地與海岸壓力升高,我們每一座城市都可能成為下一個花蓮。
唯有從根本導入 綠色城市思維、生態城市規劃原則、低碳城市策略,以「永續」為治理主軸,才能讓生命、產業與自然共存。
最後,匯續想誠懇地呼籲:
🌏 永續不是一種潮流,而是減災的唯一途徑。
我們每個人、每個企業、每個城市,都必須在生活與決策中注入永續思維。
只有這樣,下一場大雨來臨時,危害才可能降到最低。